“今天,我们有幸作为首批入选团队,备感荣幸又深知责任重大。我们将担当创新、不负重托,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近日,在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简称部交科院)召开的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肖殿良难掩激动。自此,他多了一个新身份——部交科院工程安全风险防控创新团队领衔专家。

会上,肖殿良和其他16位新入库的创新团队领衔专家及4位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从部交科院院长石宝林、副院长陈济丁、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先进手中接过授牌。这21个创新团队,已成为部交科院实施创新驱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先头部队。

部交科院开启全员创新工作的新征程,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建设创新团队,实质是创新驱动、人才驱动,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部交科院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青年论坛会议现场。

“试验田”推动前瞻性孵化性科技创新

交通强国建设呼唤科技创新,人民美好出行呼唤科技创新。

作为交通运输领域的国家级高端专业智库、一流创新基地、重要服务平台,部交科院将科技创新作为该院的基本职责、创新能力视为立院之本。

近年来,部交科院为部服务、为行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我们的‘服务’上去了、‘咨询’上去了,比较而言,科技含量还不够、科研质量还不高;如果说我们的业务是‘咨询—服务—研究’三位一体,其中研究仍是短板或短腿,存在着科技创新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石宝林表示。

年,部交科院为全院干部职工呈现了一场震撼心灵的创新盛宴:一场主题辩论、一套专业丛书、一项业务竞赛、一次技能评选、一类专题交流和一个综合活动的“创新发展年”系列活动,点燃了全院干部职工的创新热情,使“全员创新”理念融入文化、根植于心。

全员创新的“试验田”撒满创新的种子。年1月,部交科院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挂牌成立,作为院级科技创新平台,以组建“卓越创新团队”和“高端智库团队”为抓手,启动了4个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推动全院的基础性、前瞻性、孵化性研究。

创新的土壤加速培育,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如今,在这块全员创新的“试验田”里,收获如期而至。

交通经济运行分析团队发布了中国运输生产指数(CTSI),填补了交通运输行业长期缺乏综合性指数的空白;首次构建了交通强国指数,科学量化评价我国交通强国建设进程。

虚拟现实交通仿真团队目前已掌握了虚拟现实、交通仿真和建筑信息建模交通应用的基本方法,可用于公路、水运、民航等多个领域,以及建管养运的多个环节。

道路预警与处置技术团队已将“道路凝冰路网级预警系统及处置技术研究”成果,在山东、江苏、江西等地高速公路进行示范,有效减少了因极端天气导致的交通事故,提高了通行效率。

城市交通大数据技术团队研发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城市交通调查分析系统,对提高城市交通调查效率和数据质量、降低调查成本、丰富数据内容、支撑城市交通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这块“试验田”,让部交科院更有信心、更具动力。年8月,部交科院依托院内研究部门,启动了全员创新工作,力图将全院的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全员创新工作思路清晰、路径明确: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取得高质量、有影响的政策研究成果和创新性、实用性的新技术新产品为标志,培育优势业务、培树专家品牌,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氛围,厚植业务发展的研究基础,为全院的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创新团队动态管理优胜劣汰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科研工作者勇当弄潮儿。

年年初,全员创新团队遴选工作启动,部交科院全院科研工作者热情高涨。

“申报通知发出后,不少人到科研处和学术委员会报名咨询,在食堂吃饭时也能听到大家在讨论。”科研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共有26个团队递交了《创新团队申报书》。

经过学术委员会全程技术指导,开展综合评议,逐一把关团队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考核目标,以及院务会审定,17个团队率先脱颖而出,完成入库登记。

创新团队建设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它真正将主动权交到了科研工作者手中”,成为全院科研工作者的共识。

这一特点,从部交科院全员创新工作实施方案中,可窥一斑。该方案提出,创新团队原则上依托业务部门的分部门、以组建“创新团队”的形式开展科研创新工作,团队成员仍在原业务部门工作。创新团队根据部门基础和发展需求,自行提出团队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并明确考核指标,作为团队遴选与考核评估的依据。

优良的种子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优沃的土壤、精心的照料。

部交科院对创新团队在科研经费、科研条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更需要优胜劣汰的良性发展环境。

部交科院对创新团队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度、三年期满时,部交科院均对创新团队进行考核评估。对考核评估结果为“优秀”“合格”的团队给予正常支持;对其中的“优秀”团队予以奖励,并在职称评审和聘用上优先考虑团队的领衔专家和责任专家等主要成员;对考核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团队,采取限期整改、退出创新团队库等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考核主要依据创新团队提交的自评报告,以及必要的与考核指标相关的证明材料,再由学术委员会组成考核评估专家组评议打分。“考核的结果如何,其实团队在提交自评报告时,自己就会心里有数。”学术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创新团队的归口管理部门,科研处处长李忠奎表示:“对于创新团队的管理、考核制度设计,是希望以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激发全体科研人员崇尚创新、勇于创新的内生动力。”

首批创新团队受牌。

是荣誉更是责任

立足院情,部交科院将创新团队分为“智库类”和“技术类”。

“智库类”鼓励开展重大政策研究与创新,取得高质量、有影响的政策研究成果;“技术类”鼓励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取得创新性、实用性的新技术、新产品。

年度第一批入库的17个创新团队中,包含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交通统计改革、绿色交通等8个智库类团队,工程安全风险防控、旅游公路、城市共享出行等9个技术类团队。

成为首批创新团队,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肖殿良表示,作为首批入选团队,将领会创新精神、团结精神、职业精神、唯实精神。“希望院领导和学术委员会多给我们松土、浇水、施肥、除病,我们也要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多结果、结硕果,为建设创新强院、交通强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授牌仪式上,肖殿良代表首批创新团队发言时说道。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对于接下来要进行的第二批次创新团队遴选工作,石宝林表示:“要优中选优,要有门槛意识。”他希望,团队在设计时把握好团队的名称、方向、目标、重点等,团队名称要概括性地表述团队的学科方向、技术内涵,团队研究方向要聚焦、目标要明确;学术委员会要加强对创新团队建设的技术指导,为“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保驾护航。

作者:记者梁微实习记者袁帅通讯员潘新欣

图片由部交科院提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shizx.com/lzly/71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