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劣汰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中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指生物在为了生存的竞争中,适应能力强的能够继续存活,繁衍后代,适应力差的将被自然界所淘汰,它诠释了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在竞争激烈的人类世界里,这当然也是生存的不二法则。为了保证一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最好要建立末位淘汰机制,不能创造价值的人理应被及时淘汰,末尾的陪跑者出局是必然结果。但一个团队,不可避免的会有末位绩效者,以不同的准则去评判,结果也会大不相同,那么要怎样去考量呢?这就需要通过科学的考核过程和准则,对员工的贡献进行合理的排序,从而奖优罚劣。

末位淘汰机制的设立需要灵活合理。末位淘汰的唯一导向就是为了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团队的办事效率,提高员工的整体业务素养。但有一点必须引起注意,被淘汰的员工并非一定是能力不行,有可能是岗位错置,这也必须引起管理者的警惕,就像你安排一个科学研究者去扛麻袋,那他即使不是末位,也肯定是末段。这就会造成假象的末位,盲目的淘汰必然会造成人才与资源的双重浪费。因此为了团队的竞争力,末位者必须淘汰,以警惕所有员工,但也要清楚,淘汰并非意味着解雇,而是综合考虑其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安排,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近有位公司的创始人见到我大倒苦水:又到年底了,他的公司每年都按照优胜劣汰的机制进行考核,按照5%的比例对员工进行淘汰。但在实际操作中,他却发现了一些问题,干活越多的人出错的概率就大,越坚持原则的人得罪的人就越多,前两年考核的时候,这两种人的得分都低,最终被淘汰。这使得他的员工更加的推诿责任、责任心愈发不高。他不知道今年接下来要不要继续考核,如果考核,将怎样去考核呢?

在他的讲述中,我们不难推断,这个公司的末位淘汰的标准一定存在问题。一个团队,定制末位淘汰的机制的时候,不能简单的考核一个员工当前业绩的好坏,要综合看他的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员工的绩效好坏,除去内在的因素,外在的环境影响同样巨大,比如直接领导的指向、同事的配合程度、顾客的难易程度等等,这些大部分并不在员工的可控范围,必须要综合考核。前期设立标准的时候,这些因素也要考虑进去,以免在末位淘汰准则的执行过程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优秀员工反而被淘汰,中庸者继续浑水摸鱼。

在末位淘汰的同时,对绩效好的带头人,要及时给与晋升职位,薪资上调的奖励,使末位淘汰机制具有更大的警醒作用。对于长期业绩不佳的员工,必须及时进行淘汰,不能放任不管,这样才能快速的提升团队的竞争力。但如果并非消极怠工导致的末位,而是外部因素引起,可以考虑岗位轮换,看效果再进行下一步处理措施,而非直接淘汰出局。合理运用末位淘汰机制,是一个团队保持竞争力的核心法门,需要领导者根据不同环境灵活运用,不断挖掘其中窍门,而非生搬硬套,从而达到最优效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shizx.com/lzbk/7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