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这块广袤而美丽的土地,为什么叫“甘肃”?从她得名到省境区域的形成,经历了好几个朝代的演变。

(一)甘肃省名取自甘州、肃州的首字。《辞海》说:“旧以甘州、肃州两地首字得名”。甘州即今张掖市,肃州即今酒泉市,都是古代河西走廊的重镇。史书记载:西魏废帝三年(),始有甘州之名,因州西南甘峻山而名;隋文帝仁寿二年(),改酒泉郡为肃州,取意于“肃靖宁边”之意。

甘州、肃州虽是公元6世纪以后的名称,但这两地开发的历史,却久远得多。据《史记》与《汉书》的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攻占河西走廊,于是,汉王朝便在走廊地区“列四郡,置两关”,筑长城,开交通,兴修水利,移民屯田,开始了开发经营河西的宏伟事业。甘州、肃州雄踞走廊中部,地当丝绸之路要冲,扼东西交通咽喉,在开发河西、经营西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曾有“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隔绝羌胡、断匈奴右臂”之说。这便是“甘肃”之名由来的重要原因。

(二)西夏设“甘肃军”,“甘肃”之名首次出现。公元11世纪初,党项人在我国西北地区崛起,并于30年代建立了一个叫做“大夏”的封建割据政权,史称“西夏”,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据《西夏书事》记载:西夏最盛时,辖22州,“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包括了河西走廊全部及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大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陕北部分地区。正式立国时间近年。

西夏与北宋对峙,重视武装力量建设,其主力部队称为“厢军”,分左右2厢,每厢6军,共计12军、40余万人,分镇各地。其中在河西走廊设有“甘肃军”,属右厢,军司驻甘州,统军3万余人。“甘肃军”之设,首次把甘州和肃州的首字连结起来,自此,“甘肃”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名称,便出现在史册上。

(三)元朝置“甘肃行省”,为甘肃建省之始。公元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领的蒙古族崛起于漠北,建立了蒙古汗国。从年起,成吉思汗统率蒙古铁骑南下、西征,扩张领地,至年击败西夏军队,占领了河西。次年又灭亡西夏,进而占领陇右、陇东等地。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

元朝地方政权实行行省、路(州)、县3级制,行省为一级政区。据《元史·百官志》记载,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立“中兴行省”,省治设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至元二十三年(),徙该行省于甘州,改称“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简称“甘肃行省”。这是甘肃设省的开始,甘州成为元王朝统治西部地区的中心。元代的甘肃行省与今日甘肃省的辖区大不相同,它基本上相当于原西夏的统治区,下辖七路、二州,即甘州路、肃州路、沙州路(治所在敦煌市西南)、永昌路(治所在今武威市北)、宁夏路(治所在今银川市)、亦集乃路(治所在今内蒙额济纳旗南),乌拉海路(在今内蒙阿拉善地区)、删丹州(今山丹县)、西宁州(今市,属青海),包括河西全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大部、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及内蒙古西部地区。今甘肃省黄河以东地区,则为陕西行省辖区。

除甘肃行省外,元王朝还在甘州设立“甘肃行枢密院”。枢密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设立的军事领帅机关,相当于后世的总参谋部,在皇帝直接领导下,“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因西北地域辽阔,民族繁杂,兵事活动频繁,元王朝遂于至大四年()设置甘肃行枢密院,负责“提调西路兵马”,“征伐叛逆”。它是元王朝派出的军事指挥机关,具有很大的权力,负责的防区西达西域,东至黄河,南连羌塘地区,北接蒙古高原,对于巩固元王朝对西部地区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明朝设“甘肃巡抚”和“甘肃镇”,经略河西等地。明改元制,废除行省,在全国设立13个“承宣布政使司”,分管全国各地行政事务。今甘肃省地属陕西布政使管辖,但河西地区历来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屏障中原”的战略要地。明王朝效法汉唐故事,于洪武五年()在河西设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宣德十年()又置甘肃巡抚(全称为“巡抚甘肃等处赞理军务”)管理河西军政事务。行都指挥使和巡抚驻节甘州,下领12个卫和4个守御千户所,即甘州5卫(中、前、后、左、右卫)、肃州卫、凉州卫(今武威市)、永昌卫(今县)、山丹卫(今县)、镇番卫(今民勤县)、庄浪卫(今永登县)、西宁卫,古浪守御千户所(今县)、高台守御千户所(今县)、镇夷守御千户所(在今高台县天城)、碾伯守御千户所(今青海省乐都县),实行军事统治,开展大规模屯田,以屯养军,富国强兵,以实现其“北拒蒙古,南捍诸番”的战略任务。

明代北部边患严重,鞑靼、瓦剌不断攻掠边疆。为了抵御“北虏”攻掠,明王朝在北部边疆先后设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固原、宁夏、甘肃9镇,史称“九边”,相当于9个省级军区。甘肃镇为最西一镇,长官称“镇守甘肃总兵官”,简称“甘肃总兵”,驻节甘州,统兵9万余人,备御“北虏”,保卫河西。总兵官以下编设协守副总兵1员(又称甘肃左副总兵),驻节甘州,分守副总兵1员(又称甘肃右副总兵),驻节凉州,分守参将4员,分驻肃州、镇番、庄浪、西宁;游击将军4员、守备11员、备御都司4员、把总16员,分驻各营、堡。甘肃镇设立后,对抵御鞑靼、瓦剌入犯,保卫西北边防,起了重要作用。   从上可以看出,明代的河西虽属陕西布政使司管辖,但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它对拱卫西北边疆的重要作用,明王朝实际上把它当作1个单独的行政区域看待。   (五)清代复设甘肃省,省境辖区扩大。清代政区,实行省、府(州)、县(厅)三级制。甘肃与陕西分治,单划一省,其辖区比元代甘肃省、明代甘肃镇要大得多,除今甘肃全省地方外,还辖有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境和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地区,分设8府、5直隶州、7属州、47县、9厅。8府是兰州、平凉、庆阳、巩昌(今陇西)、凉州、甘州、宁夏、西宁;5直隶州是秦州(今天水)、泾州(今泾川)、阶州(今武都)、肃州、安西州(今县);7属州是河州(今临夏)、狄道州(今临洮)、岷州(今县)、宁州(今县)、固原州(今县,属宁夏)、灵州(今灵武县,属宁夏),归辖各府。   省的行政长官称“巡抚”。甘肃巡抚始设于顺治元年()。巡抚治所初期设于甘州;康熙元年()移治于凉州;五年()移治兰州,不久又移治巩昌;十九年()复移治兰州,自此,兰州便成为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乾隆十九年(),陕甘总督由西安移驻兰州,遂裁甘肃巡抚,以陕甘总督兼理甘肃巡抚事。这种督抚合一的组织形式,一直继续到辛亥革命。又设“甘肃布政使”,在督、抚监督下办理全省政务工作。甘肃巡抚裁撤后,甘肃布政使实际上成为甘肃省的行政长官。

(六)民国时宁夏、青海分省,甘肃省行政区域缩小。民国时期,甘肃省的疆域和政权机构设置与清代相同,省会兰州。民国2年()裁撤府、州、厅建制,一律改置为县;增设“道”,实行省、道、县三级政权制。当时,全省设有7道、76县。7道为:兰山道,道署兰州;陇南道(后改渭川道),道署天水;陇东道(后改泾原道),道署平凉;河西道(后改甘凉道),道署武威;边关道(后改安肃道),道署酒泉;朔方道(后改宁夏道),道署宁夏(今银川市);海东道(后改西宁道),道署西宁。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制。   年,青海、宁夏分省,甘肃省辖境缩小。年,将甘肃全省划分为7个行政督察区,督察各县工作。第一督察专员公署设临洮,后移岷县;第二督察专员公署设平凉;第三督察专员公署设西峰镇;第四督察专员公署设天水;第五督察专员公署设临夏;第六督察专员公署设武威;第七督察专员公署设酒泉。年,增设第八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设武都;年又增设第九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设临洮。是时,全省共有1市(兰州市)、69县、2设治局(卓尼、肃北)。这种政权组织形式,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七)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辖区最后形成。年秋,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40余年来,甘肃省行政区划曾有过许多变动,特别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行政区划作过许多调整。年,将固原、海原、西吉、隆德、泾源5县,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70年代,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曾一度划入甘肃,年仍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此后,甘肃省政权建置趋于稳定,行政区域最后固定下来。现在,全省共设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5个地级市,庆阳、平凉、陇南、定西、武威、张掖、酒泉7个地区,临夏、甘南两个自治州;共有县级政权86个,其中有7个县级市、61个县、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1个市辖区。

来源:《丝绸之路》

编辑:平凉市网信办/靳浩









































北京中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初期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shizx.com/lzxw/66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