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北京冬奥运会、冬残奥会的吉祥物在国庆70周年盛典前揭开了神秘面纱。其中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BingDwenDwen)”的设计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ShueyRhonRhon)”来自吉林艺术学院。

《现代广告》与这两个地方院校取得联系,并采访了两个设计团队,为读者梳理并还原这个全球性的设计项目是如何尘埃落定的。

01

接“brief”

与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情况类似,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也是面向全社会征集作品。征集时间从年8月8日至10月31日。

这期间,北京冬奥组委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了“我心中的冬奥吉祥物”主题活动,动员中小学生参与吉祥物创作。同时在全国多地的专业设计院校和机构进行专题宣讲,广州美术学院和吉林艺术学院就是通过这个方式参与到这一事件中来的。

吉林艺术学院动漫学院副院长矫强对《现代广告》回忆:“年8月份,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到吉林艺术学院做了奥运吉祥物的专题宣讲,然后学院根据征集的要求,要求动漫学院、新媒体学院和设计学院三个分院的老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创作。”

“一开始奥组委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方向,就说让我们结合像北京、张家口包括一些中国元素的方向,自由去设计。我们就根据这个情况进行组稿。”

组委会提供了一个全球征集的标准模板,提交的材料主要包含两个吉祥物的设计稿和打印文件。在学院的积极动员之下,吉林艺术学院的学生们踊跃参与,根据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苏大伟介绍,三个学院的学生共交出了份作品。

广州美术学院的情况不太一样,首先是接“brief”的时间点。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雪清楚地记得,组委会最后一站才来到广州:“宣讲的时候距离截稿日期只有20天了,他们也坦率地说,迟迟才到广州,倒不是怀疑广美的设计能力,而是大部分广州的孩子很少见到冰雪,可能难以体现冬奥会的特点。”

这让曹雪在宣讲会上说了一句狠话:“越是没见过冰雪的人越是对冰雪有超常的想象力跟创造力。”

这句话放出来,让广州美术学院的参与方式也注定变得不一样。

宣讲会结束后,广州美术学院迅速组建了一支设计团队,曹雪作为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平云作为总执行人,带领十多位老师和研究生,集中火力专攻这一项目。

“为什么会形成团队呢?根据以往的经验,每个人自己去投稿中奖的概率比较小,尤其在于奥组委有这样的顾虑,怕学生没见过雪、不了解冬运。而且只要是国家性的项目,尤其在北京举办的重要活动,可能广美人都会觉得轮不到自己,但这次我们决心比较大。”曹雪说道。

广美团队接到了同样的“brief”,但他们注意到了一个更为具体的细节:“他们其中提到一点,说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规律,吉祥物最主要的目标受众或者说周边商品的消费者是九岁左右的孩子,所以在创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20天内,广美团队交出了16个方案,团队作战的方式确实给他们增加了胜算。

曹雪透露,在创作阶段团队成员之间分配了不同的创作方向,比如动物、冬天的民间元素,甚至考虑到年冬奥会临近春节,也加入了春节的元素。同时在设计风格上也做了不同的尝试,有偏传统的,也有表现性更强的手绘风格,也有很自由的简笔画。

“普遍撒网、重点培养,我们也保不准组委会到底喜欢哪一种,这样方向多了以后,我们内心感觉更加保险。一开始大家也是发散思维,先做加法,在尽可能多的方向上做尝试,然后再去做减法,逐渐地筛选出好的作品出来。”曹雪表示。

组委会收到来自全球的件作品,经过到的初评,和到10的复评,广美团队有3件作品进入到前十名候选清单中。

02

开弓没有回头箭

从前十名候选到最后定稿的冰墩墩、雪容融,是一个漫长的修改过程。

第一次接到修改通知是在春节前。年1月25日,组委会遴选了10名吉祥物设计方案修改专家,正式组建吉祥物设计方案修改专家组,为每一组设计团队都提供指导建议。

也是这一天,广美团队收到组委会的来电。

“领导首先祝贺我们有作品入围了前十,然后说有件作品是要重点修改的。他说进入前十就不容易,进入修改环节的方案就更加不容易。通知我们尽快赶到北京,当面听取修改意见。”

回忆起当时接电话的情景,曹雪依然非常激动,“飞到北京,我们得知要在年初九把修改方案送到北京,从此苦日子就来了。”

第一个“苦”是涉及一级保密。“不允许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shizx.com/lzly/71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