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ldquo五个一城市rdq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baidianfeng.39.net/年7月,我曾经去过兰州,兰州牛肉拉面,黄河穿兰州市区而过,黄河母亲像,黄河铁桥等等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时隔17年,年8月,因疗休养,和单位同事吕汶、徐聪慧、程贵山、魏朋、毛山莺、胡秀芳、柯亚丽、金倩余等,还有柯城区万田乡九位干部一起,我再次来到兰州,去寻找心目中的兰州印象。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是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重要交汇地。再到兰州,发现兰州可圈可点之处较多。民以食为天,先从吃说起吧!一碗面——兰州牛肉面此行一同事是部队转业干部,有一位战友老任在兰州工作。8月日一早,高个子老任就来酒店接我们,请我们到黄河边上的云峰牛肉面店吃早餐。
走进云峰店里,眼见柜台前排起长长的队伍,顾客挺多的。柜台里的员工也不少,分工明确,流水作业,效率很高。一会儿,我们就端上牛肉面来到靠窗的位子坐下。云峰牛肉面位于中山桥旁的黄河边上,我们三个人边吃着牛肉面,边眺望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云峰牛肉面的汤是牛骨熬制的原汤,汤味很醇,是兰州牛肉面里味道很正的一家,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闻名。这个牛肉面真好吃,我们三人边吃边赞不绝口。
兰州牛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甘肃省兰州地区的风味小吃,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是“中华第一面”。朋友,你知道兰州牛肉面的标志吗?以前兰州牛肉面吃得不少,但它的标志是什么,还真不知道。这次兰州行,我算是搞清楚了。导游小腾(左)和毛山莺老师此行的导游小滕博学多才,水平非常之高,她一路上滔滔不绝地介绍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介绍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小滕说:兰州牛肉面的标志是“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你以后看兰州牛肉面是否正宗,就按这个标准吧!
晚上7点的飞机,在兰州机场候机的时候,我们同行的一班人,一起在“马有布牛肉面”店里吃牛肉面。马有布牛肉面是中华老字号,历经祖辈三代人的探索,创出一清、二白、三红、四绿,麻而不闭气、辣而不烈、汤鲜味浓、香气溢人的独特风味,成为兰州一绝。年在同行业首家被国家内贸部授予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曾经以马有布牛肉面发展历史为背景,拍摄了六集电视连续剧《牛肉面的故事》。一天内,早餐、晚餐均吃兰州牛肉面,在我人生中还是第一次。牛肉面的背后有故事,有文化,呵呵,我们在吃牛肉面的同时,也在吃文化哦。
一条河——穿城而过的黄河黄河,中国第二长河,全长约公里,流域面积约平方公里。
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黄河流经9个省,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这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刻。兰州坐落于一条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脚下穿城而过。在兰州市段,黄河河面并不宽,我估计也就两三百米吧。前两天,上游刚刚下过雨,水流还是蛮急的。沿黄河两岸,兰州市开通了一条东西50多公里的滨河路,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城市内“黄河风情线”,被称为兰州的“外滩”。
吃过中饭,中午一点多,我们冒着炎热,在滨河路上由东向西走,要去瞻仰黄河母亲像。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示牌,一目了然,光辉灿烂。
兰州市有汉族、回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彝族、裕固族、侗族、布依族、土族、满族、哈尼族等6个民族。是啊!民族团结相亲相爱,中华民族一家亲。
兰州是中原去西域的必经之地,唐僧西天取经,是经过兰州的。
水车园位于南滨河路中段,东邻“黄河铁桥”,西邻“黄河母亲”雕塑。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
情系母亲河,黄河母亲,我第二次来看您了!“黄河母亲”雕塑,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曾获优秀奖。雕塑由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40余吨,由"母亲"和"男婴"组成构图。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该雕塑构图简洁,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黄河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
黄河母亲像周围游客很多,我抓住机会,好不容易拍了母亲像的几张照片。看,母亲像真的太美了!
“一根老冰棍,儿时的味道”,这位老兄在母亲像前卖冰棍,挺有创意的,生意不错。
一座桥——天下黄河第一桥“没有去过兰州中山桥,等于没有来过兰州”。记得年第一次到兰州时,导游是这么说的,这次再到兰州,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同事战友老任的行为更加验证了这个说法。中山桥是兰州最重要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是游客到兰州游玩一定要去的地方。按照行程,我们团队下午走黄河风情线,要看中山桥。三个人在云峰牛肉面店吃过早餐后,我本想去甘肃博物馆参观,下午随团队再看中山桥。但老任说,走几步路,很近的,去看中山桥,先睹为快。我只好看过中山桥后再去博物馆了。
在兰州市白塔山下的黄河上,有一座贝雷式钢桁架公路桥,这是古老黄河上的第一座公路桥,号称“天下黄河第一桥”。天下黄河第一桥又叫白塔山黄河铁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年)二月,宣统元年(年)六月竣工。桥长20多米,宽7米多,平行弦杆贝雷式钢桁架为桥体,石墩石台,共有5跨。桥面上铺2层木板,两边有扶栏,“旁便徒行,中驰舆马”。桥的两端建有牌坊,上面横匾分别题有“三边利济”,“九曲安澜”的字样。铁桥南侧是兰州环境最好的街区滨河路,而北边则是著名的白塔山,山上有很多建筑和古迹,登山俯瞰拍摄铁桥和兰州全景更是非常漂亮。
原址曾有一座浮桥,是明代洪武元年(年)为军事目的首次建成的,成为西部和西北各省来往的要道。但由于冬天黄河结冰,浮桥难以常年使用,每年都要冬天拆掉,夏天再建,很不方便。光绪三十一年(年)夏天,泰来洋行的德国商人喀佑斯到甘肃游历,与有关部门签了合同,从国外购料,开始建造铁桥。当时,各式的桥梁材料由海路运来我国,在天津上陆,经铁路运到河南郑州,然后再用骆驼、大轴踏车等运输工具送到兰州。由于路途遥远,运费相当昂贵,据记载,造桥的工料共用银16.5万两,而运费则用了14万多两,这种高比例的运费在世界建桥史上是罕见的。老任陪着我们在铁桥上从南到北,走到白塔山下,又从北到南原路返回,边走边介绍铁桥的历史。桥的初名是“兰州黄河铁桥”,年,为了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桥。
吃过中饭,和团队同志一起,我再次来到了中山桥北端的白塔山下,从北往南经过了铁桥,一路欣赏,来到铁桥的南端。
我来到“中山铁桥百年纪念碑”前凝视良久,此桥建成使用,至今年过去。这年里,在此铁桥上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啊!它见证了兰州的发展!
石碑的东南侧,几十号人冒着炎热,举着国旗,在非常认真的排练。看见我在拍照,前排的几位同志非常配合,面露微笑。相信他们一定会在兰州市庆祝建国70周年活动中大显身手的。
一个宝——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马踏飞燕”上午9点半,我们离开中山桥,打的,由东向西,半小时不到来到了甘肃省博物馆。哇,出乎意料,博物馆领票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足足有近米长,我整整排了40分钟,凭身份证免费领了张门票。我到过博物馆不少,排队时间如此之长还是第一次。由此可见,甘肃省博物馆的人气那是相当旺的。
甘肃省博物馆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号,是甘肃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建于年,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1.万多平方米。博物馆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5万余件。年底,甘肃省博物馆荣升国家一级博物馆,年10月,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博物馆有6个展厅,我们首先选择“丝绸之路文明展”厅。此厅集中展示了余件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看,这是张骞铜像。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张骞出使西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对开辟丝绸之路具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这就是东汉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中国旅游城市的标志。我们在全国各地城市入口处,经常可以看见高大的“马踏飞燕”雕塑。“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身高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马踏飞燕”青铜器用玻璃罩罩着,周边围了好多人在细细端详。
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怎么会成为中国旅游城市标志的呢?50年前的年,是个全民备战备荒的年代,甘肃省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新鲜大队第十三生产队在组织村民挖防空洞。挖洞过程中,村民挖到了古墓,把古墓中各种殉葬品倒腾出来,送到了大队部的库房保管。“马踏飞燕”就在其中。当时的文化水平不高,“马踏飞燕”文物并没有受到重视,生产队甚至于想把这批铜器卖给废品收购站,换些钱买马搞生产。幸亏当时的新鲜公社书记力排众议:出土的古文物,不能变卖,更不能毁坏,要交给上级政府。之后此件文物保存在甘肃博物馆。年9月中旬,郭沫若先生偕夫人于立群陪同柬埔寨王国的宾努首相访问中国西北地区。郭沫若特地抽出时间前往甘肃是博物馆,一眼看中了这件东汉铜奔马,并取名为“马踏飞燕”。他说“拿到北京展览,会引起轰动。我回去给你们宣传宣传”。在郭沫若的帮助下,“马踏飞燕”在北京的展览中扬名中外,成为一代国宝。“马踏飞燕”真的太棒太棒了!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匠艺,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以飞鸟的迅疾衬托奔马的神速,造型生动,构思巧妙,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东汉铜奔马(马踏飞燕)在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博物馆有6个展厅,展览的文物宝贝很多,因时间关系,其他的展厅只能是走马观花了。下次有机会再到兰州,要再仔细看看。 一本书——中国期刊第一品牌《读者》《读者》,原名《读者文摘》,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综合类文摘杂志。上世纪80年代,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开始阅读《读者文摘》,到后来更名《读者》,已经 《读者》主要栏目有文苑,社会,人生,生活,文明,家园,点滴,互动,艺术等。 《读者》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年初,美国《读者文摘》指出:甘肃人民出版社使用《读者文摘》中文名是不正当的,不符合国际版权协定。中美两家《读者文摘》长达数年的版权之争从此开始,从年开始,中美两家《读者文摘》的版权之争再次升级。年美国《读者文摘》委托律师致函中国《读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标《读者文摘》。后为化解与美国《读者文摘》发生的版权纠纷,年第7期,《读者文摘》正式改名为《读者》。 自1年创刊迄今,《读者》凝聚着几代出版人的心血和智慧,历经8年的发展,月发行量由最初的万册,达到现在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中国期刊发展的成功之路。 《读者》6.11期第1页的悠悠寸草心,讲的是日本一名牌大学生应聘一家大公司,被录取的故事,至今难忘。可以说,《读者文摘》《读者》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有个问题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在经济不发达的兰州,《读者》杂志为什么会办得如此之好?这次的兰州之行我多多少少找到了一点答案。《读者》杂志以兰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以弘扬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遵循“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的文化”这一办刊理念,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正因为如此,才有长盛不衰的《读者》。 一碗兰州牛肉面,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一条穿城而过的黄河,就像不屈不饶生生不息的母亲哺育了兰州人民。一座天下黄河第一桥,兰州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兰州市的发展。一个“马踏飞燕”的东汉铜奔马,说明了兰州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本“读者”杂志,亚洲期刊排名第一,让兰州人引以为豪。这就是我眼中的“五个一城市”——兰州。 作于年8月10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shizx.com/lzly/68386.html
- 上一篇文章: 出国留学的意义是什么威久留学国际教育展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