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萃英人才风采汪小平为兰州捧回中国
编者按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 为进一步树牢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兰州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于今年启动实施了“金城萃英”人才计划工程,从全市各支人才队伍中评选出名“金城萃英”人才。 他们遍布在全市各个领域,有的是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夕阳红”专家和首席专家;有的是潜心钻研、锐意创新的青年专家;有的是立足岗位、精益求精、建功立业的“金城工匠”,是兰州人才的典型代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充分展现优秀人才爱党爱国、引领发展、创新创造、攻坚克难的动人事迹,引导全市广大人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献礼祖国华诞,本平台特别推出“金城萃英人才风采”栏目。 本篇为第一期:《汪小平:为兰州捧回中国电影最高荣誉!》 “我邀请你们到我的家乡兰州来,那里山美、水美、文化更美。” 这是兰州首批“首席专家”汪小平在领奖台上说的话。 作为本土原创电影《丢羊》的导演和总策划,他不仅为兰州人捧回了中国电影最高荣誉——华表奖,还在全国观众面前发出了属于兰州电影人的声音。 荣誉的背后总是辛勤和付出。从初出茅庐的年轻学子,到辛勤耕耘的电视编导,再到文学艺术管理工作者、饱受赞誉的电影导演,汪小平已在宣传文化事业一线用心耕耘了三十五年。 挖掘兰州热土:推动文化创作蓬勃发展 年7月,22岁的汪小平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年,这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到兰州电视台,从事起了自己挚爱的广播电视工作。 时光如水般流逝。转眼间,三十五年过去了,汪小平始终在宣传文化事业一线刻苦奋斗,先后担任记者、编辑、编导、主持人,兰州市广电总台大型活动部主任、副总台长。现为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兰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年以来,市文联连续被省文联表彰为先进集体,首创的“传承繁荣兰州文艺扶持优秀艺术人才工程”荣获全省基层文联特色工作奖。汪小平荣获第七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第二届甘肃省“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家、兰州市“金城文化名家”、甘肃省文艺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年4月,被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兰州市首批“首席专家”。 “精致的城市要有精致的人和理念,兰州这个城市不缺乏文化,也不缺乏优秀作品。”在汪小平看来,一个城市的文化自信不仅是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文化去影响别人,也就是文化输出。在推动文化创作蓬勃发展的道路上,挖掘这片热土,讲好兰州故事至关重要。 近年来,汪小平策划导演组织了60余场大型文艺活动,举办了“一带一路”中国网络文学高峰论坛、“百名摄影家拍兰州”“全国百名书法家写兰州”等活动。拍摄制作了本土“丢系列”电影《丢羊》《丢心》《丢人》等,作词创作了新时代红色歌曲《不忘初心》,撰写了《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梦相通》《扎根现实心系人民》等文章。 兰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大批独具匠心的行业代表。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凭借着敬业、专注、创新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真实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 年5月,汪小平担任总导演的10集大型纪录片《兰州匠人》正式播出。该片以兰州各行业中的代表人物为拍摄蓝本,深挖匠心故事,弘扬工匠精神,充分展现了兰州工匠的动人风采。 “兰州是一个历史文化丰厚的地区,我们有很多生生不息在这里生活的手艺人,这些手艺人都很厉害,为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用纪录片更能够真实的展现这些内容,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他们拍下来,用精品影视传承兰州的‘工匠精神’。”谈到这部讲述“兰州故事”的纪录片,汪小平感慨地说。 斩获顶级大奖:打造兰州本土原创电影 近年来,汪小平的另一个身份——导演,被更多人所熟知。他拍摄的微电影《飘去的白丝巾》获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二等奖,微电影《姐妹》获得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奖一等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二届国际微电影展映盛典优秀作品奖。 年以来,汪小平创作的电影《丢羊》《丟心》《丢人》,开创了我市本土电影的先河,赢得了业内人土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丢羊》先后获得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新片奖”,中美国际电视节“最佳电影原创剧本奖、最佳剧情片奖”,俄罗斯罗斯托夫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北京青年影展评委会特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shizx.com/lzls/68481.html
- 上一篇文章: 西北最大规模ldquo欧美家年华r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