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的卧桥文化
卧桥,又名握桥,是典型的伸臂木梁桥。兰州最早的卧桥始建于唐代,这种拱形桥,古代,在中国大地上建的很多,例如,著名的有甘肃省渭源县的卧桥,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朝东镇秀水河上的卧桥(又名登瀛桥)等。甘肃省渭源县的卧桥,又名灞陵桥,位于甘肃省渭源县城南门外的清源河上。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年),“既济行人,复通车马”,后被洪水冲毁。年仿兰州卧桥改建,被称为"渭水长虹"。桥身南北向全长40米,高15.4米,宽4.8米,曲跨29.5米。整个桥分为13间,46柱,桥面和桥底均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为11组,从两岸桥墩底部逐次递级,凌空而上,形成半圆状桥体。桥面有台阶通道三条,并配有栏干扶手。桥顶为飞檐挑阁式的廊房屋面造型,全为木结构,精巧壮观,已成渭水一大景观。于右仁先生曾题写了"大道之行"的匾额。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朝东镇秀水河上的卧桥,又名登瀛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朝东镇秀峰下,当地人称“卧桥”。它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年),横跨秀水河上,为石礅木板结构。旧《富川县志》说它“壮丽为县首称”,它是富川古代的第一座风雨桥。传说为秀水村进士倡议筹资而建。“登瀛”二字取是登上瀛洲,瀛洲传说大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皆仙人居住之地。登是到达神仙居住的地方之意。可惜此桥于年毁,空留几个石礅凄立在河中。 卧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对兰州卧桥给以很高的评价,说兰州卧桥是中国“伸臂木梁桥的一个代表”。兰州的卧桥,传承演绎了兰州桥梁辉煌的文化,记载着兰州历史上古人的聪明才智,也反映了兰州历史上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发展。 一、兰州卧桥 据史料记载,兰州雷坛河卧桥,位于兰州城西阿干河下游的雷坛河上,即今兰州市工人文化宫东侧雷坛河桥处,始建于唐代,相传是仿“河厉”之制而建的。“河厉”是吐谷浑所建造的一种桥型。唐朝建的卧桥后毁于水患。后来的卧桥,始建于明永乐间(~),清代两次重建,曾是沟通城关地区与七里河地区的主要津梁。因为是木结构桥,所以只能行人,不能行车。该桥净跨度22.5米,全长27米,桥高4.85米,宽4.6米。桥廊坡度20度。卧桥采用巨木由两岸向河心错落前伸,层层递出,节节相衔,呈穹隆之弓形。桥面上有拱廊,可避风雨;两侧楹栏整齐。桥两端各有翼亭,恰似两拳紧握,故又名握桥。卧桥在兰州曾享有盛名,为昔日“兰州八景”之一。年,为了修通七里河、西固的西郊林荫大道,决定将解放门以西的路段加宽而拆拆除。 二、兴隆山卧桥 位于榆中县兴隆山峡谷。清乾隆二十八年()知县唐鸣钟创建,故称“唐公桥”。后屡毁屡修。嘉庆八年()知县李醇和建为木结构拱桥,名“迎善桥”。光绪二十六()年重建,称“云龙桥”。桥全长23.6米,跨度9米,桥面宽3米,为13踏步斜坡式。桥上建廊9间,桥头各建南、北桥亭一座,为歇山顶四角飞檐结构,东、西两侧带耳房,顶部均布疏璃瓦。美观大方,是目前兰州境内保存最好的古卧桥,对研究建桥史和建桥技术有重要的价值。 三、兰州水车博览园卧桥 位于城关区水车博览园与兰州音乐厅之间的南河道上,是仿照原雷坛河卧桥建造的,年8月随着博览园的建成对外开放。该桥雕梁画栋,大气恢弘,基本上反映了兰州雷坛河卧桥的风貌雄姿。 四、金城关卧桥 位于黄河北面、白塔山公园西面的金城关兰州非物质文化博览馆西侧的马家石沟上,年10月建成。金城关卧桥不仅具备通行功能,而且犹如一道彩虹,将金城关山谷两边的建筑连为一体,成为金城关一道亮丽的风景。人们可以登山而上,从卧桥上游览、观看黄河及黄河南岸风景。 五、五泉山公园卧桥 修建成于年底,坐落在五泉山公园西龙口,横跨深谷,高度接近40米,成为五泉山公园古建筑群的又一新景观。 六、永登红城镇凤凰山卧桥 该桥建于20世纪初,是永登县红城镇著名木匠杨登巍仿兰州雷坛河卧桥而精心设计、施工的精品之作。此桥净跨度27米,呈拱形,上覆雨廊,加上两头门楼,共11间,总长33米。整个建筑造型别致,轮廊优美流畅。在蓝天、白云、绿树的映衬下,显得雄伟壮观,气势恢宏,给人一种“横空出世”的感觉,后遭到毁坏。年初重建,年10月建成。基本承袭了原桥风格,卧桥为一跨桥梁,共十一间,长约35米,宽3米,总投资达万元。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shizx.com/lzbk/66029.html
- 上一篇文章: 兰州文物保护留住历史记忆传承文化遗产助
- 下一篇文章: 爱兰州焦点金城讲堂康震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