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漫画为什么不好看2因为我们用网
啊?一部漫画好不好看,跟网点纸有什么关系?下面这篇分析,需要各位有一点看完的耐心。(我的文章有一些长,但是,后面都是图!很好读!)各位也发现了,鹦哥主要研究的,就是中国的漫画作品为什么看起来“怪怪的”。上次的推送,讲的是漫画人物的表情对于受众的民族认同及阅读违和感的影响。所谓表情,广泛地来讲,也可说的表情达意的元素,而这类元素,远远不止上次分析的面部表情这一种。今天,鹦哥想说的是漫画的背景描绘。鹦哥觉得,要分析一种民族的艺术形式,就要触类旁通,了解这个民族其他类型的艺术、性格喜好等方方面面。虽然我们研究的是漫画,可是,每天光盯着画工、脚本、台词、分镜,有时候并不能研究出个所以然。而一旦跳出漫画这个小小的眼界范围,去看到更多的东西,有时候,往往反而能发现之前从未想到的一些真理。今天,在探讨漫画背景之前,首先,我们来欣赏几张带有情境的中日影视剧照。先看日本的。《告白》,心理阴郁的中学生。《第八日的蝉》,母亲带着女儿站在山坡上。《惹人讨厌的松子的一生》,松子姑姑受情伤后自暴自弃。《楢山节考》,古时代的日本,儿子按习俗把年迈的母亲背到山坡上,让她自己饿死。《花与爱丽丝》,两个女孩子在樱花树下。上面这些剧照,都有场景,也有人物。记住你的观感,好,我们再来看中国的剧照。《归来》,陆焉识陪失忆的老伴,等待“陆焉识”的归来。《中国合伙人》,男女主人公站在湖心的船上对视。《霸王别姬》,程蝶衣在月下起舞。《我的父亲母亲》,男女主在金灿灿的乡村午后,有了第一次正面相遇。《城南旧事》,北平深秋,女子坐在毛驴上回首。《立春》,爱情事业两不顺的大龄女王彩玲,最终领养了一个女孩子,带她一起来看天安门。你发现中日的剧照,在对情境的表达上,有一点点不同了吗?好像……是有一点,但是,看得还不是那么明显。那么,我们再来读读这几个文学片段:红灿灿的山峰渐渐黯淡下去,不久化作了单调的黑白世界。除了夕阳映照的山峦的色彩变幻外,整个湖面也由冷冰冰的苍白逐渐转蓝,再暗下去成了灰色,最后只剩下湖畔四周白晃晃的雪地,笼罩在黑色的夜幕下。湖面就这样缓慢地,一步步地被暗夜吞噬进去了。久木轻轻地把手搭在凛子的肩头,凛子回过头来,两人深深地接吻了。——渡边淳一《失乐园》仿佛马上就要风化的墙泥破损剥落,交错的竹竿裸露无遗,沿着一扇扇玻璃窗缘的弧线,花辦形状的纸片排列成行,如果没有“德井公寓”那块招牌的话,根本无法想象这里边居然住着人。善卫凝望着这幢建筑,呆立了半晌,望着望着,他恍然大悟:自己这般无言注目,其实就是一种告别仪式。怀着如此心情再度举目望去,这座建筑益发给人宛似骨灰盒的印象:一只蒙着白布的骨灰盒。一股焦灼感油然而生:恐怕以后再也看不到它了,得好好地把它印在心底。——野坂昭如《萤火虫之墓》看完日本的小说片段,我们再来看中国的名篇。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多少次了。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当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老舍《月牙儿》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余华《活着》对比中日两国不同的、既有“景”又有“情”的电影片段和文学片段,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结论就是情景交融程度的不同。日本的场景,似乎仅仅只是场景而已。即使烘托着人物的心情,比如描写阴天、樱花、山峦、破屋,也远远没有像中国的那么深刻。而中国的文学和电影艺术,真正做到了程度很高的情景交融。有相当一部分感情的表达,是被融入到场景里面去的。那么,回到我们的重点——漫画背景。请诸君脑补一番:上面列举的所有日本电影和文学里的场景,是不是都能很容易用我们所熟悉的漫画手法来表现?走过草地和花的松子姑姑、荒山老尸背景下的母亲和儿子、阴霾天空下的高中生、战争中面对破屋的少年等等这些,只要选择相对合适的画风,用蘸水笔细加描绘,再配上恰当的网点纸,是不是那种原作的格调和感觉就都出来了?放上几个图,帮助大家脑补。可是,我们中国的那几个场景呢?试试用黑白漫画的画风,画一个程蝶衣在月下起舞,画一对老头老太在风雪中等人,画一对恋人在湖心船上对视,画一个女孩子望着月牙儿,画一个老人走入山村的暮色……拿蘸水笔,细细描绘背景,加网点,刮网……(下面这两个中国漫画家的作品,原意可能并不是表达意境,在此只是拿来举例)是不是觉得,这样画,好像并不能把那种感觉表达出来?文学、电影的意境丢了好多似的?格调,好像真的很不一样了?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到底是哪里不一样呢?这是因为,日式漫画对背景“精细描绘+网点纸”的表现手法,是一种完全客观的呈现形式,它更擅长于于表现情景交融程度不深的民族文化。让我们再来欣赏几个日漫的背景。建筑完全横平竖直,屋檐画得一个都不落,没有虚实对比,像拍电影一样。网点的使用,能够让整体的色调看起来更加一致而客观。即使不用网点,背景也描绘得十分精确,不掺杂任何主观色彩。无论什么题材的作品,无论悲喜剧,全都如此。这种画风简单一点的也一样,客观。而我们中国原先的连环画,背景画得是没有这么客观的。画家可以自己调配画面的黑白、虚实,从而做到更好的情景交融。近山实,远山虚。背景的房子少了一大块,不像日本人那样一画到底。画面节奏的疏密、呼吸非常讲究。同样一个作者华三川,画小孩子的故事就白一点,画大人的故事就黑一点。反正没有网点纸的限制。《朝阳沟》,喜剧,画面偏白。《嘎达梅林》,悲剧,画面偏黑。这种对背景加入一点主观色彩的描绘,才是真正符合我们“情景交融”的文化调性的画面,跟我们的文学、电影都匹配上了。这是很正常的——在艺术创作中,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何处、如何“传情”,这个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日本的小说、电影和漫画艺术,习惯用表情、动作、台词来表达感情,而并不使用背景来传情。而中国人在这方面相对内敛,很多情绪是融合到背景中的,情景交融的文化魅力很强大。(民族性格内敛还是外向,没办法从一方面断定,比如外在表现,反而是中国人比较喧闹,日本人比较好静。这里不做过多探讨了。)而我们自己文化的这种魅力,用日式漫画那种过于客观的背景描绘手法,是根本没法体现的。不信?请看用日式画风改编的《三体》片段,原作者微调家刘巴布。这个片段,表现一个家破人亡的女红卫兵,在国家秘密基地将地球的坐标发给了地外危险文明,然后看着夕阳落下时的复杂感情。记住这种观感,然后,我们再看一幅表现两句诗歌的小画。(原作者不详)你,感受到这种文化格调相搭的微妙差异了吗?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说:鹦哥你举的这些例子看起来是挺有道理,可是,我们的漫画根本用不上啊!谁要改编《月牙儿》《活着》那么严肃深刻的东西啊,一个小小的漫画,怎么能表现像国破家亡、民族浩劫、时代变革那么有思想高度的题材呢。我们就画画现有的古风、武侠、恐怖、校园小清新什么的,不也挺好吗!其实,鹦哥觉得,这种想法,可能恰恰是使得中国动漫空有产业GDP增长,却永远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永远无法拥有这个国家最广泛读者、永远被看成是“只给小孩子看的东西”的原因。更深的东西,我们下一期再探讨。——theend——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白淀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shizx.com/lzbk/62410.html
- 上一篇文章: 兰州银行ApplePay上线
- 下一篇文章: 兰州的黄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