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俱怀逸兴壮思飞哈工大与中国航
『丁香派』编撰转载须注明出处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诞生。经过60年发展,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正在向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阔步前行。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让我们回顾哈工大与中国航天事业共同走过的60年风雨历程,共同走进哈工大人的航天梦、强国梦——庄子云:北冥有鱼,其名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年,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从到,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一个甲子,哈工大与中国航天始终携手共进: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嫦娥探月;从老一辈航天校友建立卓越功勋到今天风华正茂的学子积极投身航天事业;从航空工程系正式组建到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建立;从“试验一号”卫星遨游太空到“紫丁香二号”纳卫星飞天圆梦……一代又一代哈工大人心怀强国梦、航天梦执著前行,与祖国同骄傲,与航天共自豪;哈工大像展翅的鲲鹏,乘航天事业大发展的东风,扶摇直上九万里……回首走过的航天历程,几多艰辛几多辉煌;展望未来的航天之路,几多梦想几多机遇……会当水击三千里——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的历史渊源回眸历史,在中国航天诞生的“元年”——年,哈工大就开始探索由民转军的新路子。年1月,党中央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号召全党“向科学进军”,指出“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要发展尖端技术”……哈工大校长李昌参加会议并作了发言,会后组织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研究如何响应党中央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办好哈工大。学校于年春决定着手为拟办尖端专业培养师资,并于、年两次报请高教部批准增设电表与电测技术、数学及计算仪器、自动控制等新技术专业。年,在哈工大建立尖端技术专业、实施由民转军的发展战略的征途上又有了新的历史机遇。当年9月15日,邓小平总书记率李富春、杨尚昆等一行视察哈工大,指出:“大厂大校要关心国家命运,高等学校要成为突破科学技术的基点之一。”“只搞勤工俭学,不搞尖端,就是生产一个亿也不能算完成任务。”由此拉开了哈工大与国防(航天)结缘的序幕。同年9月下旬,第一机械工业部赵尔陆部长指示:哈工大要搞尖端,要增加一些新专业。10月,经第一机械工业部和教育部批准,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合并到哈工大,成立哈工大航空工程系。年3月4日,哈工大航空工程系举行成立大会。同年5月18日,自动控制系举行成立大会。哈工大深沉、凝重的气质上第一次写下了天空的色彩。年,哈工大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划归到第三机械工业部领导。年3月,哈工大划归到国防科委领导,向着国防(航天)的方向迈出了新的一步。据老一辈哈工大人回忆,哈工大转型期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国防科委领导亲自抓,聂荣臻元帅为此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对哈工大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作了细致的研究。随后,学校调动了一批专家,组建了工程力学系(又称“老五系”),以敢学、敢闯的精神,为哈工大开拓了一段新的征程。除了新建的航空工程系和工程力学系,哈工大还陆续扩建和新建了自动控制及无线电系、工程物理系、工程数理力学系等系以及与航天工程有关的一批尖端专业,为培养工业科学技术人才和尖端科学技术人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踌躇满志的同时,大家心里也有一种困惑:要搞航天,那么民用专业怎么办?“我们不能理解成纯粹的以航天为主,而应该是航天民用相结合,以学科专业、通用专业为国防(航天)服务。”国防科委有关领导说。聂荣臻元帅也亲自指示:“凡有特色的专业,不管民用航天,都得保留!”一句话拨开迷雾。“多学科、多专业、大航天、大协作!”哈工大的目标已十分明确。这就是哈工大转型期的定位。这个定位和目标为哈工大今日的腾飞与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哈工大完成重要的战略转折,走上了一条具有航天特色的综合发展之路。然而历史的道路总是曲折前进的。就在哈工大经历了第一个黄金时代,以一飞冲天的豪情壮志向着航天事业迈进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在这场浩劫中哈工大又雪上加霜,经历了一次伤筋动骨的南迁北返和院系调整,航空工程、工程力学、工程物理等系相继外调到其他院校,许多专业教师被分到北航、南航、西工大、清华等校,致使尖端专业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可谓元气大伤。这期间哈工大承担的“陀螺漂移测试台”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为后来很多航天项目的研究和哈工大惯导测试设备研制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哈工大在离心机、三轴台、动平衡机、卫星仿真装置、卫星姿态仿真台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哈工大已故中科院院士马祖光教授,在激光光谱学和激光在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年,领导哈工大的八机总局(第八机械工业部)与第七机械工业部合并,哈工大归第七机械工业部(年正式改为航天工业部,年改为航空航天工业部,年改为航天工业总公司)领导。航天工业部正式接管哈工大的时候,哈工大正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南迁北返后人心浮动,职工住房极度紧张,学校里出现了一股“雁南飞”的潮流。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航天工业部部长郑天翔、副部长陆平等全力支持,用部长基金拨给了哈工大多万元,建房2万多平方米,解决了教师的住房等问题。这一大旱逢甘霖般的紧急措施,终于把教师们安顿了下来。年,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三方重点共建哈工大协议,为哈工大的发展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年,哈工大划归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大力支持下,哈工大取得了快速发展,立足航天、服务国防的理念与特色更加凸显,为我国航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沉舟侧畔千帆过。从年起,哈工大从预研开始,利用学校的综合优势,经过“六五”打基础、“七五”上规模、“八五”上水平,开始了与中国航天的亲密互动。而后,哈工大承接的高精度加速度计测试台、高精度陀螺漂移测试台和高精度惯导平台测试台等项目,都是国家重大工程中的重中之重。而哈工大双院士刘永坦教授当时研制的我国第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体制雷达,作为重大标志性项目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年3月,“”高技术发展计划的正式启动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开辟了道路,哈工大成为“”计划的重要角色;年9月21日,“”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让哈工大人找到了新的奋斗航向。年6月7日,航天工业部领导、黑龙江省市领导、各界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庆祝中国高校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哈工大航天学院诞生,开创了哈工大服务航天的新局面。从此,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的关系更加密切。“我这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做了点学问,培养了一批队伍,在所从事的领域推动了复合材料学科的发展;二是在航天学院的建立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航天学院第一任院长杜善义院士深情回忆航天学院走过的历程,感慨良多,“可以说,航天学院的成立,不仅在哈工大的历史上,在中国的航天史上、航天教育史上也是一个里程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今天的哈工大已经形成了多个学院、多个学科相互融合、共同服务航天事业的“大航天”格局。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哈工大先后有多名教师和技术人员参与相关研究工作,50余项研究成果应用到载人航天的各个领域。哈工大及其科研团队、科研工作者分别荣获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成为惟一同时获得这3个奖项的高校。年学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是35家获奖单位中的唯一高校;年学校荣获“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纪念奖牌。历尽天华成此景。回顾哈工大的发展历史,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哈工大始终与中国航天事业同频共振、始终与中国航天精神一脉相承、始终与中国航天协同创新。在助力航天梦的路上,哈工大人的脚步从未停歇。九万里风鹏正举——哈工大与中国载人航天“我们为了神舟飞船的研制共同奋斗了多年,哈工大为神舟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我们就要取得胜利的时候,你们一定要来(分享成功的喜悦)!”在举世瞩目的神舟五号发射前夕,哈工大领导受邀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历飞船升空的历史时刻。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再到嫦娥探月……浩瀚深邃的宇宙写下中华儿女不停跋涉的探索足迹,也写下哈工大执著不息的探索历程。哈工大今天赢得的荣誉,缘于多年来立足航天、服务航天的历史,也缘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多项技术难题的攻破——KM6,为神舟签发“通行证”KM6是世界第三大真空容器,是一个非常艰巨、困难的工程。哈工大用自己的实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组成多学科的研制队伍,并选择全国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专家队伍和一流的施工队伍进行大协作,解决了超大法兰盘、超大封头的成形、焊接和大型构件现场精加工等多项技术难关。总工程师王仲仁教授、常务副总指挥王尔德教授和王若维高工……他们仅用3年时间,以最好的质量和最快的速度圆满完成了这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KM6工程”,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KM6的成功,使神舟的成功发射有了坚实的保障。高22.4米、直径12米的KM6是北京唐家岭工地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庞然大物,也是航天城的第一个巨人。焊接:为返回舱“整容”返回舱返回地面经过大气层时,会因摩擦而产生高温,所以必须在返回舱的金属压壳外加一层防热保护层。为此,金属壳体的焊接变形就必须控制在相当高的精度范围内。哈工大焊接老专家田锡唐教授提出采用“逐点挤压焊缝法”来控制变形,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并特别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推荐了焊接专家钟国柱教授和从事“逐点挤压矫形法”研究的郭海丁,他们共同设计并研制了多用途焊缝逐点挤压矫形机。在攻关过程中,钟国柱教授和郭海丁教授应用和发展了焊缝逐点挤压和风动锤击矫形法,在很短时间内就成功地把返回舱的尺寸和形状、精度控制到完全符合设计的使用要求,确保了我国神舟号飞船能够顺利地按计划执行发射任务。三轴仿真转台:为神舟铺个“轨道”神舟号飞船要想以相当高的精度完成飞行,并在预定地点返回,其控制系统必须经过充分的地面模拟。哈工大王常虹教授带领的课题组承担的“OUT型三轴仿真实验闭式转台及其所构成的仿真系统”是地面模拟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系统用于飞船进行地面试验时,与仿真计算机、地球模拟器和太阳模拟器一起构成卫星(飞船)的闭路仿真和测试系统。如果说飞船是列火车,那么该系统就是火车的“铁轨”,保证飞船在轨道上精确运行。哈工大人以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拼搏奉献的精神,提前1个半月完成了项目,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容错计算机:为神舟安装“大脑”神舟数管容错计算机是专用计算机,具有自检测、自纠错的能力,可为飞船提供高可靠性的数据管理。技术难度很大,靠进口是不可能的。哈工大杨孝宗教授带领的课题组以短短9个月的超常速度(按常规应两年完成),与航天总设计部合作完成了“载人飞船数据管理分系统主控容错计算机”的研制,促进了整个系统联调的进程。从总体方案设计、具体软件设计到最后组装设计、焊接、调试,从三级通信到电子盘应用等,都是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故障诊断系统:为神舟配个“医生”故障诊断系统是保证飞船在运行过程中及时检测并排除故障、保证航天员安全的不可缺少的系统。以黄文虎院士为首的哈工大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所,提出了采用“天地一体化”设计思想的飞船“故障诊断”系统的可行性论证方案,包括故障检测、诊断、隔离和恢复4个过程。飞船上天以后,地面有一个与在轨飞船同步运行的模拟“飞船”系统。当轨道上的飞船发回的信号出现不正常时,地面指挥部通过“故障诊断”系统进行诊断,找出故障源,并在地面同步运行的“飞船”上进行验证,确认在此故障源下复现所检测的不正常现象,此时才能向轨道上的飞船发送指令,按指定的措施启动飞船上的装置自动排除故障。整个过程不需要航天员的参与,完全自动化。宇航服系统:和宇航员亲密接触哈工大独立研制的宇航服关节阻尼力矩机器人测试系统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刘宏教授主持研制的这套“造价较低,安全性较高”的系统,利用测量机器人的测量原理,将多维力力矩的传感器与测量系统融为一体,可以在不改变宇航服任何结构的状态下,模拟人类感觉,检测服装各关节的灵活性,然后利用三维图形仿真技术,将整个模型的建立过程及测量过程直观逼真地反映出来,为宇航服的设计加工提供了可靠的参数,使宇航服的灵活性检验一次完成。海上应急浮囊系统:为神舟号返回护航由哈工大航天学院复合材料研究所研制的海上应急浮囊系统,也是神舟号飞行试验考察的子系统之一。该系统是当返回舱应急返回到海上时,为返回舱提供稳定作用。复合材料研究所自年就开始了海上应急浮囊救生系统的研制,他们提出了创新的结构设计方案,采用了新型的材料和工艺,保证了浮囊系统在工艺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可靠性,而且易于操作、包装运输方便。太阳帆板堵转研究:为神舟解难太阳帆板是飞船的“发电场”。飞船飞行时,主要借助太阳帆板吸收太阳能为飞船提供电力。但太阳帆板在运行过程中极易出现“偷停”现象(即堵转)。一旦发生“堵转”,飞船将失去运转的动力,后果不堪设想。哈工大刘暾教授等带领课题组承担了神舟号飞船的太阳帆板分析和堵转研究两个课题,对太阳帆板及其驱动系统的参数进行了8个月的计算分析,首次揭示了影响“堵转”的主要因素,阐明了“堵转”出现的原因,给消除“堵转”创造了条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太阳帆板驱动系统,被专家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座椅支撑系统:为航天员排忧在神舟号飞船上,航天员乘坐的支撑椅通常不被大众北京治疗白癜风费一般是多少钱治白癜风中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shizx.com/lzbk/6167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最新姓氏排名,快看看你家排第几
- 下一篇文章: 区域工业绿色转型院士专家行活动来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