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兰州的老印象!
民国时期兰州的老印象!
西北国际交通线行驶车辆(采自美国《生活》周刊杂志) 民国时期的甘肃难民 民国时期兰州街头的商贩 民国时期兰州汽车站 翻阅民国有关外地人对于甘肃的记载,有部分人站在同情的立场上,客观真实地描述甘肃的各种面相,但也有一些人的文字傲慢与偏见充塞其中,对甘肃极尽污蔑之能事。如今,看这些文字,有种啼笑皆非的感觉。 年1月的《文化新闻》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报道,题目为《秦陇风光》。这篇旅行游记,似乎是作者实地考察了甘肃后写的,其实并不确切。《秦陇风光》中说,他从甘肃的秦安、通渭等地方走过,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里的孩子们最喜欢太阳,因为有了太阳,孩子们才能离开炕,到外面出来活动。为何会这样呢?作者认为孩子们都没有见过裤子。这话说得极有想象力,啥叫孩子们没有见过裤子,难道他们生活在洪荒时代吗?这个文章一出来,就受到了在外地甘肃人的批评。 许多外地到甘肃来的官员,带着很蔑视的眼光看待甘肃。上世纪30年代,上面给甘肃派来一个厅长,此人到甘肃后,看到当时甘肃工业没有几家,工业也多是手工业,远远不能同上海等南方城市的工业相比。这位厅长不仅不积极主动改变甘肃落后面貌,反而对甘肃本地人百般嘲笑。像这样的,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一些到甘肃的官吏,刚放下行李,就打算着何时离开。人们曾这样总结,外地官员在甘肃待上一年半载,到过千佛洞,游过塔尔寺,吃过醉瓜,这如同观光一样的做官,哪里有心思考虑改变甘肃的贫穷落后呢,更不要说为甘肃的建设殚精竭虑了。因而,抗战前有人评述当时甘肃军阀割据的局面,甚至不如晚清时期。 清末民国时期,甘肃不乏先行者,戊戌变法,甘肃签名的举人在全国排在第三。一大批甘肃学子参加了武昌起义。甘肃女子邓春兰第一个给蔡元培上书开放大学女禁,可见,甘肃的社会风气并不落后。令人欣慰的是,并不是每一个到甘肃的外地人士,都带着偏见看待甘肃人。相反,一大批外地人士则积极为甘肃建设出力,左宗棠在兰州创办近代工业,彭英甲尽全力推动修建黄河铁桥,同时开办洋务,建立官铜厂和洋蜡胰子厂等新式工厂。抗战时期,大量的外地技术教育人才西进甘肃,给甘肃带来开发高潮。 许多人写文章宣传推介甘肃,有篇文章这样写:“缺少摩天楼,缺少抽水马桶,没有跳舞厅,没有柏油路”,“但是那里并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荒凉”,“因为那里有无数可爱的良民,那里有无尽的抗战资源,那里有中国古文化的遗迹,那里有中国旧道德的食库;并且敦厚的风俗,诚朴的民性,只要你在那里待过一个较长的时间,你才会觉得它的可爱,它的伟大”。许多人写文章号召,真心关心甘肃,就不应该发出荒诞言论,而应该切实调查甘肃实情,想办法解决甘肃的匪患、自然灾害和民生等问题,“切实地援助西北,不应当嬉笑怒骂地藐视西北!”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能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shizx.com/lzbk/60119.html
- 上一篇文章: 收藏:新生儿医保政策出炉,兰州宝宝出生前
- 下一篇文章: 规划有变!兰州市主城区公共设施用地均有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