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回蒙回傣回白回的区别和简介
一、藏回所谓藏回就是藏族回回。这里的“回回”二字并不是单纯的指回回民族,而是有比民族概念更为广范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宗教信仰特征,或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包括回族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部分风俗习惯。藏回的民族心里素质和特征即保留藏族特点,又具有回族特点,所以这个民族具有双重民族特征。在我国,能够称为“藏回”的大概有以下人群:是青海化隆卡力岗地区的藏族穆斯林;云南、等藏族地区的藏族穆斯林。下面所介绍的是其中的两类:一是青海化隆卡力岗地区的藏回;二是云南迪庆藏回。藏回在宗教信仰上放弃佛教而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成分上有的藏回已改为回族,姓氏上有一部分藏回改为马姓,生产方式上以农牧为主。藏回地区一般建有佛教寺院建筑特征的色彩华丽的清真寺或拱北。在生活习俗服饰方面仍保留藏族特征,在语言文字上大都保持藏语,藏语为交流工具,还有的藏回以藏文翻译了《古兰经》、《圣训》等主要伊斯兰教经典,加以学习研究;同时,部分藏回以汉语为交流工具。卡力岗藏回是青海回族的一支,聚居于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沙连堡乡、阿什努乡,因该地原称卡力岗,故称之为卡力岗藏回。三乡共有回族人口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73.8%。现在的卡力岗人,如果没听他们讲的语言,仅从外表看,一眼便可断定他们是穆斯林,他们的的服饰习惯和回族没有两样,男子戴白帽,小男孩也戴白帽,比较讲究的阿訇和老人还头缠“代斯塔尔”。已婚妇女都戴盖头,小姑娘们大多戴头巾,他们的生活习俗和一般的回族穆斯林已经差别不大了,尤其是一日按时履行五次礼拜方面,遵守的甚至比一般回族更为严格。卡力岗人的交流用语是藏语。现在他们的活动也常使用一些阿拉伯和波斯语的词汇,他们平时的感叹语也是“赫大呀”、“安拉乎”“应善安拉”等,吃饭前念“比斯敏俩”,念“安拉胡开拜”见面互说“塞俩目”问候等。云南迪庆藏化的回族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云南西北部,下辖香格里拉县、德钦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州政府设在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县原名中甸县,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写了一部小说《逝去的地平线》,在小说中作者描写一位英国外交官和他的朋友在偶然情况下来到一个称为“香格里拉”的雪山峡谷中,并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接待。作者称香格里拉是世界上少有的净土,它美丽而不媚俗,民风淳朴,居民都奇异的长寿,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永恒的和平安宁。小说发表后,顿时引起轰动。年,美国好莱坞耗费巨资将其拍摄成电影,中译片名《桃源艳迹》,优美动听的电影主题曲《这美丽的香格里拉》一时风靡全球。“香格里拉”来源于藏传佛教“香巴拉”一词,意为“极乐园”。有关专家根据《逝去的地平线》中的相关描写以及藏传佛教的有关记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考察对照后发现,唯有云南迪庆藏区有“香格里拉”的自然人文景观。年9月14日,迪庆州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庆。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原来的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这一消息引起国内外的轰动,此后游人慕名而来,络绎不绝。在香格里拉县和德钦县共有回族人,由于他们长期与藏族生活在一起,与藏族通婚,在藏文化影响下,这部分回族被不同程度的藏化。藏族称他们为“古给”,意即戴白帽者,而其他民族则称其为藏回。他们讲藏语、穿藏族服装,生活习俗与藏族完全相同。据记载,回族最早于清雍正六年(年)进入中甸县(即现在的香格里拉县),他们以开矿为主,历经战乱。清咸丰同治年间又有回族逃难到这里,他们先在中甸开银矿,因与藏族头人发生冲突,从中甸迁入安南,后又从安南迁到哈巴雪山下,形成龙旺边村和兰家村。据兰家村老人讲,他们曾是白彦虎部下,起义失败后逃到这里,可惜没有文字记载,他们讲话至今还保留陕西方言和日常用语。回族迁居迪庆后,长期与藏族生活在一起,在藏族文化的影响下,其藏化现象比较普遍。每家回族几乎都与藏族“开亲”(结亲),回族姑娘嫁给藏族后基本变为藏族。回族男性娶藏族姑娘非常普遍,这是由于当地回族人口少,族内通婚范围有限而形成的。在哈巴雪山下的香格里拉县龙旺边村和兰家村,由于这里交通闭塞,当地回族长期与纳西族、彝族、藏族生活在一起,与藏族通婚多。过去他们跳藏族锅庄舞,讲藏语,生活习俗已藏化,许多人不知道礼拜,也不知道清真寺是干什么用的。年起,云南沙甸、纳家营回民多次来到龙旺边村和兰家村考察,用车接他们到纳家营、沙甸等地参观,对这两个村的回民触动很大。一方面他们看到纳家营、沙甸回民靠自己努力,经济非常发达,私营企业林立;另一方面了解到当地规范的回族生活,教门也非常好。沙甸和纳家营回民到这两个村教他们学做礼拜,给当地建立经学班,教妇女学习伊斯兰教知识,并出资在龙旺边村和兰家村各修一座清真寺,使两个村的宗教活动走向正规,抛弃掉原来不属于本民族的东西,学习如何做一个回民。二、蒙回所谓蒙回,就是指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蒙古族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与宁夏相邻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东北部的罕乌拉、敖伦布拉格、巴彦木仁、乌素图、宗别立、巴音浩特等,占当地蒙古族人口的70%-80%。还有一些人散居于旗内其他几个苏木(乡)和巴彦淖尔盟、磴口县的一些地区。他们人数不多,据《内蒙古阿拉善盟志》资料统计:现约为人左右。他们讲蒙古语,使用蒙文,也与蒙古族一样过农牧生活。但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以伊斯兰的戒律要求自己,成为蒙古民族中最为奇特的一支。当地居民称他们为“蒙古回回”、“科布尔蒙古”或“缠头回回”(以下简称蒙回)。阿拉善左旗蒙回是由几部分人共同演变融合而成,既有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也有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等族。蒙回来源具有多元性,其中既有康熙年间和罗理所率蒙古部人,雍正年间阿宝带来的缠头回回,又有乾隆年间罗布藏多尔济所降之哈萨克、维吾尔兵卒,以及乾隆年间的乌兹别克、维吾尔族商人。这几部分人共同演变融合而成今日的蒙古族穆斯林。他们处于蒙古族文化的包围之中,既吸收了蒙古族文化,又保持了伊斯兰的信仰,成为蒙古族中奇特的一支。蒙回虽然在语言、文字、生产、生活方式上与当地蒙古族一样,但在信仰、习俗上却与众不同,并且与回族也有区别,形成了自己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蒙回有自己适合于生活需要的蒙古袍,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只在节日、吉庆的日子和隆重集会时才以蒙族传统服饰盛装打扮,平时一切从简,服饰与汉族无异。也有保持传统的,若不经介绍,根本辨不出他是蒙回。蒙回宰牲畜时的习惯基本上与回族相同,严格遵守伊斯兰教规定,仅食用阿訇诵安拉之名、用断喉法所宰的骆驼、牛、羊、鸡、兔等肉类,禁食自死物、血液、非诵安拉之名而宰的牲畜。在饮食上他们以乳、肉、炒米及面食为主。他们喜食手抓羊肉、烤全羊、羊背子。乳食品成为他们生活必需,有酸奶、奶皮子、奶豆腐等。他们与蒙古人一样爱喝奶茶,同时也爱喝盖碗茶(“三泡台”)。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保留着维族的一种传统食品——“哈勒瓦”,即用红糖水将炒面拌好夹在两块油香中间,这种食品在今新疆南部依然常见,而蒙古族一般不吃油香。有宗教就会有宗教活动场所,蒙回的清真寺历史悠久。康熙二十五年(年),他们随和罗理到达阿拉善之后,为了共同的信仰他们开始搭建简易的帐篷为“麦斯吉德”(阿拉伯语意为“礼拜之地”)。经过不断的努力,光绪二年(年),蒙古族教长满德力瓦经旗王同意,在科布儿巴格古尔本苏海(今敖龙布鲁格镇)号召募建清真寺,至今已有年的历史。随着人口的增多,蒙回在清光绪年间兴盛。王爷为笼络人心,在光绪三十四年(年)出资在哈鲁乃巴格列别格太(今敖龙布鲁格苏木(镇)和平嘎查(村))建别格太清真寺,由蒙回比力贡担任教长,至今已有年的历史。文革期间,该寺被强行拆毁,年开始重建,现占地面积为平方米,现任伊玛目为蒙回门克巴依尔。蒙回修建的另一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寺为好勒堡清真寺(蒙语意为“联合”、“联韵”)。它位于阿拉善左旗巴彦木仁苏木(乡)好勒堡嘎查(村),由蒙回担任教长。蒙回在丧葬习俗上严格遵守伊斯兰教速葬、土葬、薄葬的原则,节日礼俗方面除了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外,也过春节、元旦、中秋等传统节日。蒙回还参加每年七八月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为蒙语,意为“娱乐、游戏”),参加赛马、摔跤、射箭等活动。三、傣回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各民族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而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乡的曼密回寨和曼赛回寨就是这样一个傣回混合的地方,有着“帕西傣”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曼密回寨和曼赛回寨之间相距约4公里。年时,曼密回寨有63户人,曼赛回寨有76户人。当地傣族人都称他们为“帕西傣”,“帕西”是傣语里“回族”的意思,“帕西傣”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是“回傣”或“傣回”。曼密回寨,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这里曾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边关贸易集散地,从西双版纳州到缅甸地景栋,曼密回寨是两国商人来往的必经之地。曼密回寨是全西双版纳州最特别的寨子。说特别,是因为曼密回寨整个村子的村民穿傣服、讲傣话、居傣房,但信仰不是普通傣族民众所信仰的小乘佛教,而是伊斯兰教。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当地傣族人都称他们为“帕西傣”。关于曼密回寨的来历,有两种说法。相传在清代,一个来自云南大理的回族马帮商人,在路途中遇到土匪被劫,辗转来到曼密,已无盘缠,遂将所运的盐送予当地召勐(土司),希望在此生存。土司同意让其住下,但提出了限制,要与当地傣族相互尊重,服从管家,与当地妇女结婚。商人同意后,很快与附近曼养坎寨头人的女儿结婚。婚后,头人女儿跟随丈夫改信了伊斯兰教,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他们的后代成为寨子的4大家族。另一种说法是,曼密回寨的老祖宗是清末杜文秀起义失败后从内地逃亡边疆的回族。直到现在,老人们还常常这样讲述:“我们的老祖宗是满清‘红白旗’打仗时由大理逃来的,老祖宗为了不被人看出是回族,就一路背着猪肉一路往这边逃,最后,逃到这里,把驮来的盐送给召勐做礼物,召勐同意在这里居住,又讨(娶)了傣族做媳妇,于是在这里安寨生活了。”帕西傣寨“曼密”这个寨名的意思是“杂草丛生,高低不平的乱石地”。曼密回寨的“帕西傣”,宗教、文化习俗都有着许多既完全不同于傣族,又不完全同于回族的特点。反映了回族人民在与傣族长期交往过程中,民族间的自然同化,在民族特点、风俗习惯方面呈现双重性和过渡性形态,这在云南以外的地方是很少见得。曼密回寨和曼赛回寨都有清真寺,有内地阿訇做教长,婚姻、丧葬、节日均接近回族习惯,但仍讲傣语,用傣文,穿傣族装,取傣族姓名,在住房等日常生活方面仍保留着傣族风情。四、白回大理景色优美,风景秀丽,随着电影《五朵金花》一曲唱遍大江南北的“蝴蝶泉边来相会”,大理秀美的风光也广为人知。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保存着质朴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这个美丽的白族地区,有一个特殊的族群,他们讲白语,身着白式服装,却信仰伊斯兰教,当地人把他们称为“白回”。他们在生活习惯上严格遵守回族穆斯林的习惯,但在住房建筑艺术的形式、风格上,基本上是白族的,而又有伊斯兰教的特色。一般群众住家都是白族式的瓦房三房一照壁,有少数人家是四合五天井,建筑雕刻多是动植物,不同白族的一点是没有人物雕刻,这是受伊斯兰教影响的结果。村内许多人家的大门都是白族式的正据斗阁,但在大门上方雕刻有古兰经的金色圆形阿拉伯艺术字,表现了穆斯林家庭的特色。关于“白回”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和民间有不同的看法。在大理境内的其他回族称他们为“北头回回”,即居住在大理北部会讲白语、身着白族服饰的回族;有些人认为“白回”是指生活在白族地区的回族穆斯林;有些人认为“白回”是指改信了伊斯兰教的白族穆斯林;也有人认为“白回”是丙辰事件后部分回族为了逃避清军残害,躲进白族地区改穿白族服饰,学说白语,居住白族民居后形成的边缘族群。但多数人更认同“白回”是生活在白族地区的回族穆斯林这一说法。“白回”族群主要分布在大理、洱源、剑川三个市县,其中大理市有珂里庄、上兴庄、喜洲镇回族社、峨琅哨、美坝村;洱源县有士庞村、鸡鸣村、三枚村、回果、大营、小街;剑川县有桑岭、西凤两村。其中文化特征显著、人口集中的“白回”族群主要是邓川坝子的士庞、鸡鸣、三枚三村,他们毗邻而居,共同生活在邓川坝子内,其人口分别为多人、多人、多人。根据以上史料和当地民间传说,邓川境内的“白回”先民肇始于元代,发展于明代,至少已有多年的历史。五、彝回“彝回”这一称呼在云南新平县的回族看来他们并不认同,无论是居住在县城的回族,还是与彝族共同杂居的回族,他们不认同“彝回”这一说法,但他们基本认可他们是与彝族杂居生活之说。在当地的彝语里把回族称为“阿斐”,在云南新平回族、彝族自治县境内有回族0多人,主要聚居于县城桂山镇的东关厢、马家箐,平甸乡他拉村公所扒枝里村,扬武镇大开门办事处的高粱冲,戛洒乡跃南村公所的马家寨等地。城内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而高粱冲、扒枝里回族与彝族杂居。在高粱冲有多户,多余人,彝族70%,回族20多户多人;扒技里村有户,余人,回族45户余人。高粱傲、扒枝里两个村庄的回族姓氏主要为沐姓、马姓、李姓三姓。这两村的回族、彝族杂居。“文革”期间两个村回族宗教信仰受到巨大冲击,被强迫养猪,从此,高粱冲回民开始养猪,逐渐失去了回族原有的生活习惯。直到年,沙甸伊斯兰教协会组织人员深入高粱冲和扒技里考察,在沙甸有关回族人士邀请下,高粱冲组织36人前往沙甸、通海参观学习,受到通海全体穆斯林的欢迎和热情款待。他们还参观了当地回民办的电解厂、针织厂,参观了他们教门情况,当地穆斯林热情地教他们学习礼拜及伊斯兰教知识。高粱冲和扒技里回民参观回来后,开始恢复宗教信仰及清真饮食传统。由于回族与彝族同居一村,而回族人数占少数,回彝通婚现象较普遍,所以回族绝大部分被彝化。为了与彝族交往,回族普遍学会讲彝语,家庭内彝语、汉语并用,住房是彝族式的土掌房,回族妇女都是彝族妇女装束,包头、衣服左襟花边、花边大裤、绣花鞋。为什么男性穿汉装,而回族女性穿彝服较普遍,这与彝族女性普遍嫁与回族男性较多有关。回族入居新平较早,主要来源有两种:一是元代随忽必烈南下平定南召大理国时入滇的西域回回军,二是明洪武十四年()年随回族将领蓝玉、沐英入滇镇守的大批中原及江南士卒。本文综合网络相关文章:伊斯兰,怎么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shizx.com/lzfz/70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头条奈曼一村进国家ldquo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