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兰州,永远出乎你的意料
提及兰州,许多人的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就会想起兰州拉面和骆驼。 兰大校友的票圈里,甚至被一篇《每一个兰大人心中都有匹骆驼》刷过屏,兰大校长王乘在届毕业生典礼上说:“这是同学们对学校地处西部、条件艰苦的一种善意自嘲,但骆驼也反映了大家对兰大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宝贵品质的高度共识。” 骆驼真是一个美好的误会,“学长学姐,听说兰州大学的学子都是骑骆驼上学的,这是真的吗?”在如今网络发达的时代,骑骆驼出行虽然是一句调侃,但没想到居然还真的有兰大校友晒出了兰州大学专属的“骆驼驾驶证”,并回复说:不仅大家都是骑骆驼上学,进校时还必须考取“骆驼驾驶证”,不然就是无照驾驶。 真正的兰州,永远出乎你的预料。 兰州人有三样东西最令他们骄傲:黄河、牛肉面,和《读者》。 30年前,西北笑星张保和他的快板《夸兰州》,让每一个外地人,对兰州多了些不一样的认识,也让大家了解到兰州人心中的兰州三宝。 黄河奔流不息几千年,演绎着千年不朽的传奇。她一路蓬勃而来,在兰州这片热土上奏响了新的乐章。中山桥,这座黄河第一桥,历经百年沧桑,见证着兰州的历史。在黄河兰州段,过去没有桥。勤劳智慧的兰州人创造出了羊皮筏子渡河的古老方法,在号称天堑的黄河上一漂就是几千年。 在这样的土地上,诞生出了《读者》这本杂志。 现在的《读者》已经独立成立了新的媒体集团,互联网风起云涌,新媒体如火如荼,事实证明了再大的风浪,也无法撼动那些记忆中的时刻,被实实在在地印在纸上的记录。 对很多人来说,《读者》可能是一个多年未曾接触的杂志,但又是一个听到后会倍感熟悉亲切的名字。因为《读者》那份浓烈的文学氛围,在陪伴我们成长之后,沉淀在我们的岁月中了。 算起来,读者也是个39岁的中年人了,年一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创刊的它,被誉为“大漠瑰宝”。一段段文字,一篇篇文章,就像生命之水,浇灌了读者们干渴的心田。 在兰州,还有另一个存在,使这片荒漠慢慢变成了沃土——就是兰州大学。 这座大学,建校史甚至比清华大学还要久,清华大学建立于年,而兰州大学则建立于年,刚过了岁生日。 兰大的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政法学堂,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在这一百多年间,一些学校与专业并入了兰大,现在,兰州大学已经有37个学科专业。 年,兰州大学被中共中央确立为全国重点大学,如今,它是每个高考学子口中“性价比最高的大学”。 兰大的风雨历程,映射出了兰州这座城市的最大特色——改变。 1从前,由于西北重工业战略的安排,兰州的空气质量很差,被大家嫌弃地叫做“黑兰州”,出了门就是重度雾霾天气。这样的天气,搭配重工业制造基地的形象,似乎成为了兰州的标签。然而,现在看兰州,则会发现天空蓝得透彻,丝毫看不出曾经灰蒙蒙的样子。这样的变化,是随着城市的改变,慢慢显现出来的。兰州,从未停止过改变。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在西安爆发事变的同一天,距西安千里之外的兰州,东北军将领刘忠干、解方等,奉张学良之命在兰州发动了“兰州事变”。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在陕西临潼扣押蒋介石,当晚七时张学良派飞机送手令来兰州,在省府秘书长、代行省主席职务的周从政,五十一军参谋长刘孝同等主持下,向驻兰州胡宗南部队及驻甘绥靖公署朱绍良部队发动进攻。朱部除拱星墩炮兵营外,其余仅有小抵抗,短时间内即解除其武装,打死打伤七十余人,俘虏一千二百余人,并扣押甘肃省会警察局长史铭及绥署参谋长章亮琛、总参议张春蒲等人,并公布张、杨八项主张,响应“西安事变”。抗战期间,兰州是通往苏联的要道和国际援华物资的集散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兰州也是中国空军训练基地。兰州是国民党反动统治在西北的政治军事中心。共产党与国民党在兰州展开激烈战斗,后以共产党的胜利结束兰州战役,而兰州战役成为解放西北的最后一次大战役。年8月26日,兰州解放。时间向前,是清政府统治时期的兰州。这时候的兰州,迎来了一位重要的人物——左宗棠。一提到左宗棠,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平定陕甘、收复新疆等军功。其实作为晚清“同光中兴”的重要名臣,左宗棠在政治上同样也是不世之才,比如甘肃近代工业化的序幕就是他一手开的。早在年,为了镇压西捻军和陕西的回民义军,左宗棠在西安建立了一个小型军械厂,即西安机器局。随着西北战略中心转移至兰州后,左宗棠开始着手收复新疆了。西北交通闭塞,军需如果全部从内地起运,费用将会是惊人的。左宗棠于是决定拆西安机器局的设备,成立兰州机器局,同时向汇丰银行借贷四百万两白银用于扩建。据说兰州机器局的很多设备都是德国进口,为此左宗棠又花重金从江浙、闽粤地区聘请大量技工。年兰州机器局投产,仅两年时间便可仿制德国后膛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一年后又成功制出意大利两百多斤的重炮。原先需要十三个人的劈山炮,经过兰州机械局的改进,只需要五个人即可。三人放两支的抬枪也在兰州局技师的改进下,变成了一人放一支。古牧地之战为左宗棠用兵新疆的第一战,兰州局生产的武器又为他取得了开门红。年,左宗棠在河西和新疆的军事行动结束后,兰州机器局随即进入暂停状态,但是甘肃近代工业的发展却没有停止。因为多年的洋务实践让洋务派大臣们意识到,要想“自强”必先“求富”。甘肃盛产羊毛,而牧民却只会用毛沤肥。机器局总办赖长用自己制作的“水轮机”试做了一段毛呢片,左宗棠见“与洋中大呢无殊,但质地微松,又织成缎面呢里之绒缎,亦甚雅观”,当即决定成立兰州织呢局。由于水轮机不如欧洲的蒸汽机高效,左宗棠“欲意购置一具仿造”。在胡雪岩的帮助下,光绪五年,兰州终于建成了中国第一家蒸汽纺织企业。在蒸汽锅炉的支持下,管理兰州机器局的赖长又设计制造出“吸水龙”(抽水机)和“火龙”(灭火机),极大的改善了兰州的饮水和消防问题。左宗棠创办兰州机器局对甘肃近代工业的推动作用是值得书之史册的,但不幸的是随着左宗棠离甘,赴两广任总督,机器局和织呢局都相继停办,其他各项事业也都归于废止,其中包括左宗棠一直看好的机器淘金。不仅在工业方面,左宗棠为兰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他还为兰州的学子们大大改善了赶考的环境。甘肃贡院是左宗棠于年修建的。这一年是甘肃全境平定、新疆筹备收复的军事空暇期。之前,甘肃学子考举人,赶考必须前往西安。甘肃地形狭长、省内从西到东距离两千多公里,自然条件恶劣。逢三年大考时节,秀才们牵马匹、带书童,跋山涉水,参加乡试。大量的考生活活累死、饿死、冻死、病死在路上,功名已成畏途,甘肃文教因此千年不昌。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大刀阔斧地改革,他上争朝廷政策,下抓贡院建筑,中倡民间筹款,扎扎实实将能容纳四千人的考场设到本省兰州。甘肃贡院落成,本省文化教育事业从此蓬勃。自年起,短短百余年里,甘肃培养出的人才,超过之前历史的总和。今天的甘肃文化人对此感激殊胜,视左宗棠有开辟之功。改变兰州的第一人,并不是左宗棠。兰州现在的中山桥,曾经有过“兰州黄河铁桥”、“左公桥”的名字。它在这个位置,代替存在了五百多年的镇远浮桥,继续存续下去。宋哲宗绍圣四年(年),北宋收复兰州,修复金城关,并在关下设浮桥。不过,这时的浮桥多是军用浮桥,军事需用过后,浮桥便被拆掉。兰州第一座比较固定的浮桥是建于明初的镇远浮桥。洪武八年,明朝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陲,朝廷派遣卫国公邓愈率师平定河西。为了行军和给饷的便利,卫国公在兰州城西十里的黄河上建造了一座浮桥。这次浮桥再没有拆除,保留了下来,取名”镇远浮桥“。但是,这里河水湍急,河岸不牢固,大家都认为浮桥不太牢固,应更换桥址。洪武十七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带着下属多人去城北黄河察看,也亲自询问城中父老,征求他们的意见。父老们表示在金城关建置浮桥比较合适。回到卫府后,杨廉又和同僚商议大家都同意在金城关建置浮桥。接着,杨廉上报陕西都指挥使批示。等到这年六月,官府开始召集造桥工人和工匠,做移置浮桥的准备工作。第二年春二月,“冰解斋祓”,杨廉率领卫所官员先祈求神灵(河神)保佑,动员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建桥。不久,浮桥终于落成了。这座浮桥,从此改写了黄河上千百年来,依靠羊皮筏子过河的境况。同时,明朝也有大量江南民众迁居兰州,随从肃王来到兰州的就有近五万人之多。这时的兰州,由于地理位置刚好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所以异常繁华。但其实在西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大多数人都离开了兰州,导致兰州人口锐减,这里还是荒凉的大漠。2 千百年间,兰州一直在变化。但兰州傲然挺立在大漠之中的风骨,让这座城市还有很多没有被改变。左宗棠成立的兰州机器局,在年更名为甘肃机器局,年为免遭日寇飞机的轰炸,该厂又迁至西郊土门墩。解放前夕,该厂的全部机械设备被军阀马步芳洗劫一空,大部分机器运往青海。风雨中飘摇的机器局,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磨难之后,于改革开放之后重新成立。兰州城,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这里自古以来为战略险要之地,是通往青海和河西走廊的咽喉,汉金城县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一把控制黄河渡口的铁锁。从这里渡过黄河后,西北取道永登可达河西走廊,直抵西域;西南沿湟水而上,可抵青藏高原;南面越南山,可达今临夏州和临洮及关中地区。建城人希望固若金汤,因此取“金城汤池”的典故,命名为金城,喻其坚固。还有一种说法,兰州在京城长安的西面,从五行方位来说,西方属金,所以命名金城。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十六国前凉时又移金城郡治于此。隋开皇三年(公元年),隋文帝杨坚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文帝废郡置州后设立的兰州总管府,因市南有巍峨挺拔的皋兰山而名之“兰州”。皋兰山高.6米,是城南的一道天然屏障,当时黄河从山北脚下流过。《资治通鉴》记载,“皋兰者,音为皋来,河的称呼”。兰州大学魏晋贤先生考证,“皋兰”是古代羌语“河”之意,皋兰山自然指河边的高山了。古代的部分羌语转换成了蒙语,今天的蒙古人仍有把河叫“皋兰”即是佐证。《兰州古今注》则说,皋兰是匈奴语的音译,“亦当高峻之意”。《重修皋兰县志》则认为因山上长有一种叫“皋兰”的兰草而得名。也有人解释皋兰为蒙语“飞奔的骏马”之意,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曾经兰州也是一片沧海,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这里就变成了桑田,再后来,海洋上温暖的季风被高山阻隔,吹不进这片土地,这里渐渐就变成了大漠。然而还是有人选择在这里扎根,在这里生活,把吹不散的风沙融入进自己的骨子里,成为自己的一个标签。金城特有的风骨,让这座城在千百年的风沙中,守着一些不愿去改变的东西。兰州,一直在改变,也从来没变过。参考资料: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读者创刊30年》人民网 兰州、金城、左宗棠、兰州制造局、兰州机器织呢局、解方、兰州事变、西安事变、兰州大学、读者百度百科 《镇远浮桥,兰州第一座比较固定的浮桥》中国甘肃网 《甘肃台:兰州有三宝》华语广播网 《到兰州寻左宗棠》个人图书馆 《被军功章掩盖的不世之功,甘肃近代工业为何要感谢左宗棠》百度百家号 《多年历史的金城兰州的变迁史》搜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shizx.com/lzfz/66929.html
- 上一篇文章: 甘肃兰州与山西太原的年一季度GD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