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构的敖包祭祀与关公祭祀的共同文化空间

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以井克梁村敖包祭祀与关帝祭祀和谐共生为个案

中央民族大学邢莉

摘要:在历史变迁和当代社会的语境中,井克梁村敖包的神圣空间由井克梁村村民和乌审旗的蒙古牧民重新建构为敖包祭祀和关公祭祀并存的文化空间,两个不同民族的群体共享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中祭祀的过程中,彰显神圣空间的意义,重新建构的敖包祭祀和关公祭祀空间是族群关系的再生产空间。两个不同族群文化存在着共同的英雄崇拜的文化因子,其在当代乡土社会文化的建构中,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关键词: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重构族群关系生产

作者简介:邢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博士点创建人,代表作《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与邢旗合著)进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作者在田野调查中访谈牧民(左一为作者)

来源:原文发表于《青海民族研究》年1期

民间信仰是特定地域、特定族群的历史记忆。起源于萨满教的敖包祭祀是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的表征,而关公信仰是在明清时期在汉族地域较为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这两种不同的信仰文化产生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与人文语境之中,有不同的象征符号和信仰族群。进入年以来,对敖包信仰和关公信仰的研究出现了一批新的论文和专著。在敖包的研究方面的论文包括《试析敖包祭祀与草原生态的-----以东乌珠穆沁旗巴彦敖包祭祀为例、《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举行日期和古代历法之间的关联》、《当代敖包祭祀的民间组织与传统的建构------以东鸟珠穆沁旗白音敖包祭祀为个案》,专著有《蒙古敖包的祭祀认同研究》等。以往的敖包研究多见于地方志的简略记载,而近40年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表现在1、对敖包的多维角度的研究。包括敖包的起源、祭祀仪式、祭祀音乐、民间组织、族群认同、生态功能及诸方面。其中对敖包民间组织的研究中,涉及到敖包祭祀的民间组织者的枢纽作用及其权利的平衡作用,指出祭祀的重构不仅包含族群的共同记忆,而且更多地体现出乡规民约的传承。2、在研究方法上,吸纳和践行了人类学、民俗学田野考察的方法,研究了当代敖包祭祀重新建构的个案及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当前敖包信仰的重建与变迁进行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shizx.com/lzbk/70465.html